当前,数据已成为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并驾齐驱的生产要素,提升了全行业生产效率,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能源”。
即将于4月25日-26日举办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把“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定为核心主题,体现了国家的导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战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将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和核心驱动力。
人工智能需求凸显,加速供给侧改革
海量数据(603138)的挖掘、分析、计算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据美国斯坦福大学《 AI INDEX 2019 》报告,2012年之前,人工智能的计算速度紧追摩尔定律,算力需求每两年翻一番,2012年以后,算力需求的翻番时长则直接缩短为3、4个月。 面对每过20年才能翻一番的通用计算供给能力,算力需求增速已经远远超过了算力供给能力。 尤其是人工智能所需的基础算力还具有独特性,因此亟需在供给侧为人工智能构建新型专用基础设施,填补算力不足。
乘着“十四五”的东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高速发展阶段。目前,国家积极推进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苏州、长沙等多座城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先锋城市在人工智能发展上的先人之举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效果图
武汉作为经历疫情大考的英雄城市,在科技发展上也尽显英雄本色,在人工智能领域抢下先手棋,为后疫情时代提振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过程中,武汉率先于2020年10月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落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实施方案依托华为Atlas 900 AI集群构建。
武汉将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资源、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等优势,重点打造“一中心四平台”——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底座,通过政策引导,为城市发展提供普惠的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带动AI产业集中集约化发展,打造应用创新孵化平台和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借助当地人才聚集优势,打造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突破。以“一中心四平台”实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产业链打通,力求形成人工智能产业汇聚的发展特色新优势。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工程正在加紧交付建设,计划2021年6月底正式投产运营,该项目是东湖科学城第一个大型科学基础装置,建成后将吸引大批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通过算力集群赋能产业集群,助力武汉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产业发展。
深圳鹏城实验室联合华为共同打造鹏城云脑Ⅱ基本型系统,正式开启千P级云脑战略。鹏城云脑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型信息类重大科技设施,是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的推进器和打造人工智能先进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平台。搭载鲲鹏、昇腾处理器的华为Atlas 900 AI集群作为鹏城云脑Ⅱ的底座,支撑AI领域诸如机器视觉、自然语言、自动驾驶、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各类基础性研究与探索。
人工智能融入城市智能体
“最强智能中枢”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华为于2020年提出城市智能体理念,其核心是建设一个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慧城市,通过联接、AI、计算、云和行业应用等多技术融合创新协同,构建城市智能体的“感、传、知、用”体系。
人工智能的澎湃算力,助力城市智能体打造“最强智能中枢”,有了中枢统筹,“感、传、知、用”运行更加畅通协调,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
华为将云、5G、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水利水务行业融合,深圳正在建设具备“可视、可知、可控、可预测”能力的智慧水利系统;华为智能的边缘计算产品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AI加持的指挥系统,推动长沙加速打造“自动驾驶第一城”;将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到供热行业中,实时监控热网运行情况,智能识别安全和异常事件,提升供热效率降低能耗,实现哈尔滨智慧供热……
“十四五”元年开启,在迈向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途中,人工智能定会展现更大作为,成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核心动力,新“石油能源”即将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