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近几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因为市场出现了3大变局:第一个变局是电商流量成本上涨导致大量卖家倒闭;第二个变局是由于疫情影响,让面临生死边缘的实体店,大量破产;第三个变局是市场两极分化,大鱼吃小鱼,小商家被大量淘汰。
正因为市场出现了大变局,也意味着传统零售时代的结束,想要生存就要抓住新趋势,在未来10年抢占新零售模式。
那么什么是新零售模式?如何提前做好未来的布局?从以下的3个核心要素中,可以找到答案。
1、传统零售的困境
2、新零售的形态
3、新的竞争格局
一
在传统的零售模式中,大多都是靠低价进高价出,通过中间赚差价的方式盈利,无论是网店还是实体都是如此,但从微利到无利时代,这种赚钱方法都失效了。
那么市场为什么会从微利到无利呢?有以下几个原因: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价格战,就是做生意的多了,利润透明、成本上涨。按照传统的卖货思维来说已经没有机会了,这就是传统零售市场大量倒闭的其中一个原因。
其次从消费需求上来说,大部分消费者要么追求极低的价格,要么追求高品质低价格,同时消费方式也从实体或者网店单一的购物场景,变成了线上、线下多个场景购买。
按照这种情况来说,未来商家想要生存,第一要保证优质的供应链,实现高品质低价格,第二要为消费者提供多个购物场景,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购物需求。比如实体,直播、社交、社群、线上等。
那么想要满足消费者现在和未来的购物需求,就要从传统的买卖思维,变成新零售思维,才有机会生存和发展。
二
什么是新零售经营思维?可以通过这4个维度来理解:场景、整合、融合、资本。
第一是场景的维度
首先对于传统的零售时代来说,属于是货场人的经营模式,就是不论你做线上还是实体,都是先要要囤货,然后再通过实体店或者网店作为购物场景与连接人,实现销售变现。
但是这种模式比较被动的是,如果我们无法连接人,或者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会导致货物积压损耗,最终导致破产。
那么新零售属于私人货场的经营模式,是先连接人,就如盒马一样先把消费者从线下导入APP,通过APP去获取用户的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获取用户的真正想需求以后,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货。
同时与用户连接提供货的过程中,也需要构建多种场景,如线下、线上、体验、社交等等,去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先连接人根据需求去做订单式采购,精准化营销,就可以提升单个会员的价值,就可以提升整体业绩。
第二是电商与多个场景的融合
马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未来纯电商和纯实体都会消失,只有融合才能够生存。那么这个融合就是电商与实体的融合,电商与多个场景的融合。
那么融合的目的,首先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场景需求,可以让消费者可以在线上、线下、直播等不同场景购物。
当电商与实体融合以后,实体就可以实现数字化和数据化,就是可以把客流量、销售量、库存、经营情况变成经营数字,把客户的行为和信息变成大数据。
这样就可以根据数字和数据的分析,做数据化营销,数据化生存、数据化销售。
其次与多场景融合以后,不但可以为用户提供多个购物场景,而且也可以通过多个场景获取用户的大数据,通过大数据与制造业和采购连接和融合,做订单式生产和采购。
第三是供应链整合能力,源头品控
未来的市场再无暴利可言,因为在市场的激烈的竞争中,想要获取大量的客户,就要物美价廉,所以想要生存,就要有资源整合能力,要从源头做好品控。
在这个趋势发展中,也是大量传统的商人倒闭的开始,因为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已经开始,大的巨头有资源整合能力,就会把大量的客户资源和货源占有,碎片化市场会被巨头整合,小商家开始大量淘汰。
第四是是资本的杠杆作用。
新零售要构建新的消费场景、要整合供应链,那么这背后除了经营方式以外,最关键的是资本的力量。
新零售的模式想要落地,就要不断的融资,资本可以透过新的模式,扼杀传统的商家,变革传统的市场,所以未来要么改变,要么被改变,被淘汰。
三
对于目前的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都认为新零售只是一个伪需求,一个假象,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新零售真正的意图和未来的战略布局。
从整个竞争格局上来看,未来大量的传统商人和中间商都会被新零售模式颠覆,从新零售的发展触角我们就可以看出。
通过新的人货场经营逻辑,新零售模式可以通过线下、线上,多个场景与消费者连接,并通过供应链优势,抢占原有的市场客户资源。
那么新零售模式有了客户资源以后,就可以通过供应链和物流、实现购物速达,消费者可以在家下单,30分钟配送到家。这种线上购物对于未来的年轻人来说会 越来越多,而且更要求速度。
而且由于5G和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到来,消费者未来可以通过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端购物,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端购物,通过人工智能配送。
所以对于今天的商家来说,想要商城,就要提前做好布局,抢占客户资源,整合供应链,这样就可以随着时代发展,跟上新的趋势。
反之如果我们还是传统的经营思维,那么很快就会被新零售模式所取代,因为从人、货、场景,新的零售模式已经做好了未来的布局。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